控糖的经验总结
2025-9-20
| 2025-9-20
字数 2393阅读时长 6 分钟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😀
周末读书了《控糖革命》,了解到葡萄糖峰值(餐后血糖升高超 30mg/dL)会通过自由基损伤、糖化反应、胰岛素过量三大机制,引发短期不适(饥饿、疲劳、失眠等)与长期疾病(2 型糖尿病、心脏病、阿尔茨海默病等),并总结书中10个无需节食、不放弃喜爱食物的轻松控糖窍门,能够帮助平稳血糖曲线,改善体态、皮肤与精力,甚至逆转部分慢性疾病,希望对你有帮助。
 

📝 为什么控糖

葡萄糖本质

数据以美国糖尿病协会及作者社区统计为来源
  1. 葡萄糖的本质与作用
      • 来源:人体无法光合作用,需通过食物获取(淀粉、水果、蔗糖等),或肝脏通过 “糖原异生” 转化(从脂肪 / 蛋白)。
      • 功能:身体能量主要来源,每秒燃烧8×10¹⁸个葡萄糖分子,支撑心脏收缩、大脑神经元活动等所有细胞功能。
  1. 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途径
      • 淀粉:如面包、土豆,通过唾液 / 肠道中的 α- 淀粉酶分解为葡萄糖,快速吸收。
      • 水果:含葡萄糖(直接吸收)、果糖(部分转化为葡萄糖)、蔗糖(1 纳秒内分解为葡萄糖 + 果糖)。
      • 纤维:无法被分解为葡萄糖,可减缓其他食物的葡萄糖吸收速度,每天推荐摄入25g(仅 5% 美国人达标)。
  1. 葡萄糖过量的原因
      • 食品加工:去除纤维(如白面粉去掉麸皮),浓缩淀粉 / 糖(如果汁比完整水果含糖高 3 倍)。
      • 进化本能:甜味是 “安全 + 高能量” 信号,触发大脑分泌多巴胺(与成瘾机制一致),导致过量摄入。
  1. 葡萄糖峰值的定义
      • 餐后血糖升高超 30mg/dL即为峰值,即使空腹血糖正常,频繁峰值也会逐渐升高空腹血糖,引发损伤。
 

葡萄糖峰值的危害

注意是长期反复的峰值导致的危害,偶尔嘴馋很正常
  1. 峰值引发的体内三大变化
    1. 变化类型
      机制
      后果
      自由基与氧化应激
      线粒体过载(葡萄糖过多),释放自由基
      破坏 DNA、细胞膜,引发心脏病、2 型糖尿病、衰老
      糖化反应与炎症
      葡萄糖与其他分子碰撞(美拉德反应),破坏细胞;叠加自由基引发慢性炎症
      皮肤松弛、皱纹、白内障、关节炎,3/5 的人死于炎症相关疾病
      胰岛素过量与脂肪堆积
      胰腺分泌胰岛素储存多余葡萄糖(肝脏存 100g、肌肉存 400g),剩余转化为脂肪
      肥胖、胰岛素抵抗、非酒精性脂肪肝(果糖仅能转化为脂肪)
  1. 短期影响(10 类,餐后几小时至 1 天内)
    1. 持续饥饿、食欲旺盛(血糖骤降触发)、慢性疲劳(线粒体功能受损)、失眠(半夜血糖骤降)、免疫力下降(易感冒 / 新冠并发症,血糖高者新冠死亡率是正常人 2 倍)、妊娠糖尿病加重、更年期潮热盗汗、偏头痛、认知障碍(脑雾)、1 型糖尿病难管理。
  1. 长期危害(11 类,数年至数十年)
    1. 皮肤问题(痤疮、湿疹)、加速衰老(胶原蛋白损伤)、阿尔茨海默病(又称 “3 型糖尿病”,2 型糖尿病患者患病概率是正常人 4 倍)、癌症(空腹血糖超 100mg/dL 者,癌症死亡率超正常人 2 倍)、抑郁症(血糖波动加剧情绪问题)、肠道问题(肠漏、胃酸反流)、心脏病(β 型低密度脂蛋白升高,血管斑块堆积)、不孕症(胰岛素高阻碍受孕)、多囊卵巢综合征(胰岛素刺激雄激素分泌)、2 型糖尿病(胰岛素抵抗恶化)、非酒精性脂肪肝(全球 25% 成年人患病,超重者达 70%)。

十个控糖小窍门

窍门不分先后,按照书中内容先后顺序总结
窍门序号
窍门名称
核心做法
科学原理
1
正确的饮食顺序
吃饭时先吃纤维(蔬菜)→再吃蛋白 / 脂肪→最后吃淀粉 / 糖
纤维减缓胃排空,抑制 α- 淀粉酶,小肠形成黏性网格,减缓葡萄糖吸收
2
餐前加绿色开胃菜
每餐前进食蔬菜(如沙拉、烤西蓝花),建议蔬菜与淀粉比例 1:1
补充纤维,减少葡萄糖 / 果糖吸收量,增强饱腹感
3
停止计算热量
关注 “分子类型” 而非热量(如 100cal 果糖比 100cal 葡萄糖危害大)
热量相同的食物,分子不同影响不同(果糖易转化为脂肪,引发炎症)
4
平稳早餐血糖
选 “咸香早餐”(如鸡蛋 + 牛油果、希腊酸奶 + 坚果),避免甜 / 淀粉早餐(麦片、果汁)
早晨胃空,甜 / 淀粉早餐易引发全天最大峰值;咸香餐含蛋白 / 脂肪,减缓吸收
5
所有糖效果一致
真想吃糖可以选喜欢的糖(蜂蜜、红糖、白糖无差异),但还是建议优先吃完整水果(含纤维)
所有糖分解后都是葡萄糖 + 果糖,龙舌兰糖浆(含 80% 果糖)危害比白糖(50% 果糖)大
6
餐后甜点替代甜零食
甜食(如水果、蛋糕)仅作为餐后甜点,不空腹吃
餐前食物(纤维 / 蛋白)减缓甜食的葡萄糖吸收,避免空腹时峰值过高
7
餐前喝醋
餐前 20 分钟内,喝 1 汤匙醋 + 1 大杯水(苹果醋、米醋均可)
醋酸抑制 α- 淀粉酶,刺激肌肉加速吸收葡萄糖,降胰岛素分泌
8
餐后动起来
餐后 70 分钟内,散步 10-20 分钟或做深蹲、俯卧撑(抗阻运动)
肌肉收缩时无需胰岛素即可吸收葡萄糖,快速消耗多余葡萄糖
9
选咸香零食
零食选蔬菜 + 蛋白 / 脂肪(如胡萝卜 + 花生酱/坚果酱、煮鸡蛋 + 辣酱),避免甜 / 淀粉零食
咸香零食无葡萄糖峰值,增强饱腹感,避免血糖骤降引发的食欲
10
给碳水 “穿外衣”
吃淀粉 / 糖时,搭配纤维(蔬菜)、蛋白(鸡蛋)或脂肪(牛油果)
纤维 / 蛋白 / 脂肪减缓碳水吸收,降低峰值;单吃碳水易引发高胰岛素

🤗 额外的建议

附录 A:场景应对

  • 突然嘴馋:设置 20 分钟冷静期(肝脏会释放葡萄糖),或吃前喝醋、吃蛋白食物以降低峰值。
  • 超市购物:看配料表(糖前 5 位的食物易引发峰值),以及优先选选 “1g 纤维对应 5g 总碳水” 的产品(碳水除以5)。
  • 警惕营销陷阱:“无麸质”“有机”“素食” 不代表低峰值(如无麸质蛋糕仍含大量糖),以及建议食用的每份克数,毕竟没人一次只吃两块奥利奥。

附录 B:作者的一天示例

  • 早餐:全脂牛奶咖啡 + 炒鸡蛋(加黄油)+ 鹰嘴豆 + 黑麦面包(抹黄油),巧克力作为餐后甜点。
  • 午餐:青豆(纤维)→芝麻酱烤鳕鱼(蛋白 / 脂肪)→野生菰米(淀粉),按顺序吃。
  • 下午茶:喝 1 汤匙醋 + 水→吃 5 颗杏仁→吃饼干,餐后做 30 个深蹲。
  • 晚餐:胡萝卜 + 棕榈心沙拉(开胃菜)→火腿沙拉(蛋白)→迷迭香烤土豆(淀粉),餐后散步 10 分钟。

☕ 总结

  • 控糖核心:平稳血糖曲线,避免频繁峰值,而非完全戒糖或节食。
  • 个体差异:相同食物对不同人峰值影响不同(如曲奇对作者引发高峰值,对朋友无影响),但 “搭配纤维 / 蛋白 / 脂肪” 的原则通用。
  • 可逆性:多数血糖相关问题(如胰岛素抵抗、多囊卵巢综合征)可通过控糖逆转,甚至 2 型糖尿病患者可减少用药。
 
  • 知识
  • 工具
  • 思考
  • 健康
  • 德语语法10小时-10-总结SEO入门经验总结-00
    Loading...